武學探真之武學淺論(凱特)
最近開始看一本書 書名為武學探真 作者是馬明達
一直以來常常看到很多人在探討到底什麼是武 武術代表著什麼
現在就以這本書為基本 寫我對此書武學淺論的部份做出心得和整理
從戰國時,齊國實行過一種以訓練個人技勇為主要特徵的軍事制度,稱之為『技擊』,也就是大家所知的『齊人隆技擊』。
戰國以後『技擊』一詞成了一切擊刺搏鬥技術的代名詞。
東漢末年以前就開始出現『武藝』一詞,其藝字可直接溯源於西周所謂『六藝』,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六門功課。
顧頡剛先生說,六藝之中,除了書數二藝,其他內容其實都與戰爭技能的訓練有關。
據此,周代所謂學校,教學內容主要是軍事實戰技能,於是由『六藝』衍生出『武藝』便是順理成章的事。
先泰古籍中,藝字既有才藝的意思,又有功課、學科的意思。儒家所謂六經也被稱為六藝。
由此古人最初所謂『武藝』,其實是含有『武學』的寓義的,可證明古人原本就把武藝看成是一個學科,一門具有特殊內涵的學問,並不僅僅只是一種披堅執銳、拳勇秀出的技能而已。
秦漢以後,人們越來越傾向把武藝看成是具體的技能,甚至是末技,是一種『術』,是兵家附庸。
清末到民國初,武術經歷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型期,完成了質的飛躍。
內因是因為武術的軍陣實用價值大大的衰落了,但體育功能依然存在。
也因為西洋文化、體育湧入所產生的誘導效應,人們對體育的需求增漲起來。
使得武術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,人們不約而同的廢棄『武藝』這個古老的辭彙,接受了一個新的名稱:『武術』。
這是近代武術轉型的標誌,一大象徵與進步,但具體到術、藝二字的取捨上不免有失斟酌。
這反映到了晚清,『武藝』本身的學術含量已經微乎其微,使人感悟不到保留『藝』字的價值和意義。
民國時期,張之江創建中央國術館,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官方武術管理機構。
在武術的整理、傳播及人材培養上都是功不可沒的貢獻。
他以『國術』取代『武術』,儘管仍有商榷的餘地,但就其文化含載量而言,明顯的提高了。
這起碼使得長期處於文化低位的武術,終於取得與其他民族傳統文化種類(國學、國醫、國畫、國樂等)相提並論的位置上,登上民族文化的大雅之堂。
古代所謂武藝,本身就是一個內涵寬廣的概念,包含軍旅武藝和民間武藝兩大領域,也是一切直接和間接的武藝活動的總稱。
進入現代,武藝一部份失去了繼續存在的社會基礎,逐漸走向消亡;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內容,因具有健身、娛情和搏擊功能而受人們喜愛。
清末民初,西方體育文化影響下,試圖使之向近代體育價值系統接軌,在名稱上放棄武藝而稱武術。
國術一詞有一個相當明確的概念,並不是一個單一的運動項目,而是一個以徒手與器械的格鬥競賽為核心的民族體育體系。
孫祿堂先生將形意、太極、八卦兼而習之,提出『武學與文學一理』,在基本術語的使用上以『學』代『術』,並撰寫了形意拳學、八卦拳學、太極拳學等著作,亦見他不滿足於『術』的文化定位,主張將武術提升到『學』的品位上來。
武術是一個內涵豐富、結構複雜的民族體育體系,它和大多數西洋體育單個項目有很大的不同,內容結構和運動方式不同,競技意識和競技形式不同,文化含蘊和價值取向也不同。
但50年代末,武術主管部門對『國術』做大刀闊斧的修理,有些項目獨立出去了,如摔跤。又有項目則被砍掉了。
接著又把武術三個基本的競技形式(散手、短兵、長兵)也統統砍掉。
剩下就只有套路演練一種形式,接著又將套路內容規定化,基本訓練、術語和演練風格也依照一兩個流俗拳種確定下來,定其名曰『長拳』。
這樣,『競技武術』便正式出場了。其後不停的頒行各式各樣競技套路相應的競賽規則。
一味的追求所謂的高、難、新、美,翻的越來越高、武姿越來越花巧,直至配上音樂,翩翩起舞……
出現如此怪現象,一個主要原因是主管部門重『術』輕『學』,輕視理論研究,輕視武術的學科建設。說得更坦誠些,是對武術所知太淺。
武術所代表的不止是中國人體育運動的才智,或僅是一種老少咸宜、意趣盎然的鍛煉方法,而是古老博大的東方文化,是中華民族通過『武』所表達的人文精神。
『術』當然是必不可少的,這是與大多數人有直接關係的部份。但僅有『術』肯定不夠,因為武術還有許多體育以外的東西,而這些恰恰是武術最引人入勝的地方,是其文化精蘊所在。
『學』是科學,是更高層的認識,是系統化了的理念,故古人以為『學近乎道』。
讓我們一起找到我們失落的『武道』精神,讓武術走出淺薄化和神秘主義的怪圈,重塑形態,再造尊嚴。